透明的纸,火苗烧不穿的布,如棉絮般轻软的陶瓷……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钰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神奇材料。“一种材料的结构改变,其某些性能也有一定可能会随之变化,形成的新材料将有望在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扮演新角色。”王钰说。
2012年,王钰从新加坡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主要是做纳米碳材料、功能陶瓷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近年来,他积极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新材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近,王钰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一维MAX相纤维材料的合成方法,实现了该材料从三维结构到一维结构的维度转变,有效解决了陶瓷材料的固有脆性,提升了强韧性。相关成果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引起学界和工业界关注。据王钰介绍,MAX相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型柔性陶瓷材料,既具备陶瓷材料的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又具有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辐射性,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尤其在太阳能、核能、高铁受电弓、低空飞行器等高要求场景中展现出潜力。
在王钰的实验室里,有一台由他带领团队研制搭建的生产机器。“我们与一些企业加强合作,以这台机器为蓝本,并不断集成有关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建成两代大型生产线,用于某些新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服务于工业生产。”在王钰看来,以自主研制装备技术创新夯实新材料产业创新,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迭代成套装备和绿色工艺的科学技术进步,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探索,王钰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基于微结构组装、界面调控和绿色工艺装备自主研制等策略,形成从基础学科交叉到应用工程研发的创新特色。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60余项,并获得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6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荣誉,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展。
“从某一些程度上说,材料学是一门需要想象力的科学。我特别鼓励学生,不要把书读‘死’,不要陷入‘胡同思维’,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王钰说,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十分重要。团队明确分工、共享知识技能,积极沟通讨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攻坚‘卡脖子’关键基础材料研究,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水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
透明的纸,火苗烧不穿的布,如棉絮般轻软的陶瓷……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钰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神奇材料。2012年,王钰从新加坡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主要是做纳米碳材料、功能陶瓷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我们‘碳’索自然的过程中,‘碳’求着失败打磨的印迹”——王钰把自己的这句心得悬挂在实验室墙上,既是自勉,也是与学生共勉。